主页 > 知识 > 正文

京东巨资揽入牌照,31家消金公司江湖还是黄金场?|消金机构深调研①

2025-07-04 07:10:23知识

支出金融市场正式迎来一家网络电商巨头。

2025年5月19日 ,天津金融监管局发布公告,正式批复捷信支出金融有限公司更名申请,同意公司中文名称变更为“京东支出金融有限公司” 。同日,众汇代理曾经的领域“龙头”捷信支出金融有限公司官网整体替换 ,包括客服热线 、投诉热线和电邮等对外联系方法 ,均从“捷信”切换为“京东”(备注:微博 、微信  、客户端及小程序尚未变更) 。京东集团在其随后发布的资讯稿中称,这一批复标志着京东集团旗下两家主体公司通过股权重组 ,正式入主持牌支出金融公司 。

京东巨资揽入牌照,31家消金公司江湖还是黄金场?|消金机构深调研①

至此 ,中国首家且唯一一家外资独资支出金融公司捷信消金“消失” ,京东通过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斥资32.5亿元实现了对京东支出金融公司的绝对控股。

时值中国支出金融公司诞生15周年,京东为何在此时杀入支出金融市场 ?支出金融公司在15年来是历经波折还是一路开挂?哪些公司在此间稳健成长 ,哪些仍在蓄力 ,哪些已陷入不良资产深坑?在金融监管层多次重申“推动支出金融、助力提振支出”大根源下,支出金融公司的角色有了哪些新变动?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支出金融公司进行历史性研究 ,并对全市场现存31家支出金融公司2024年经营现状和财务表现进行纵横对比研究 ,尤其对其总资产增速 、营收增速 、净利润增速  、总资产收入率(ROA)、净资产收入率(ROE) 、净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拨备涵盖率和资本充足率等9个关键指标进行了整体测评 。

测评和调研结论呈现,截至2024年末 ,31家消金公司资产总额 、贷款余额和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同比增速远超银领域 ,但其推动质效很大程度上依赖股东拥护。其中 ,中资银行控股或参股的支出金融公司在总资产、AVA外汇平台营业薪资和净利润的绝对额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非银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网络电商 、旧有批发零售商和大型耐用支出品制造商控股或参股的支出金融公司则在净利润增速 、ROA和ROE等盈利水平指标更具竞争力 。与此并且,众汇外汇交易平台合规性和技术水平也成为支出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填补商业银行的空白

从布局支出金融领域到将支出金融牌照纳入麾下,京东历时逾10年 。何为支出金融公司?为何如此吸引网络巨头 ?

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非银行机构监管部有关主管人介绍 ,支出金融公司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是为促进中国财政从理财主导型向支出主导型转变 ,经国务院通过开展的一项试点。其设立初衷和主要业务是供给支出金融服务 ,更好发挥金融对支出的促进作用。监管部门披露的实证测算结论  ,引入支出金融产品后,借款人支出金额提高16%-30% ,协作商户销售额提高约40%。

2010年是支出金融公司诞生之年,首批四家试点支出金融公司相继开业。当年,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和成都银行先后发起设立了北银消金 、中银消金和锦程消金3家银行系消金公司;同年 ,京东消金的前身捷信消金也正式开业。其中 ,北银消金、中银消金和锦程消金3家银行系消金公司虽历经风雨 ,仍能保持股东架构平稳和正常经营;而独资经营的捷信消金曾在相当时间内迅速扩张 ,但终因经营不善而收场。独资股东捷克派富集团(PPFGroup)无奈出让其98%股权,使之成为京东集团旗下绝对控股子公司。

事实上 ,除了支出金融公司外 ,FXTM富拓外汇官网从事支出金融服务的机构还有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等 。为何还要专门设立支出金融公司 ?在监管层最初的规划或设计中 ,支出金融公司的客户画像 ,主要为进城务工人员、蓝领工人等新市民群体为代表的中低薪资阶层 ,客户年龄25-35岁 ,学历普遍为大专及以下 ,平均月薪资5000元以下,工作平稳性较低。此类客群对改良生活水平有强烈需求 ,但较少或从未享受过商业银行支出信贷服务 。支出金融公司能够填补上述客群的金融服务空白,改良上述客群生活质量 、提高支出水平的并且 ,实现对商业银行零售金融服务的差异化补充 。

 

较之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 ,支出金融公司在核心经营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包括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能开展房贷车贷业务  、严格用于支出场景且单笔贷款最高20万元和期限不能超过5年等。

 

“高光时刻”的隐忧

首批试点机构诞生第三年 ,即2013年起 ,支出金融公司迎来快速推动。

为何是这一年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发现,三件标志性事情成为消金领域发生的注脚 :一是2013年《支出金融公司试点运维办法》(修订稿)出台  ,同步支出金融公司试点扩围;二是智慧移动设备和4G网络从2013年起快速普及,在线支出主阵地从PC端快速迁移至移动端;三是2013年微信支付推出,与支付宝共同开启支付方法变革。在线支出在线支付逐渐成为公众的支出新动向 。

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 ,仅仅15个月,先后有11家支出金融公司挂牌开业。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又有7家支出金融公司成立,支出金融公司数目激增至22家。新竞争者的密集进场 ,叠加移动网络电商业务进入“风口” ,各支出金融公司纷纷加快线上线下支出信贷投放,业绩发生式上升 。2017年6月末,支出金融公司信贷余额达1906亿元,同比增速达125% ,实现翻番。

 

但盲目追逐短期业绩必然引发支出贷款的风险运维失之松懈。部分支出金融公司的资产质量难题逐渐引起监管层警惕。与此并且 ,支出金融领域的高利贷 、校园贷、多头借贷和暴力催收等难题开展快速增多。这直接引发监管层出手整顿。2017年4月,《关于银领域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从10个方面安排35条措施 ,其中虽未直接提及支出金融公司和支出信贷 ,但对互联金融风险的整体治理特别是对网络借贷平台(P2P)关停并转以及对校园贷、现金贷和民间借贷的清理整顿 ,也令支出金融公司受到作用。2017-2019年,部分支出金融公司业务放缓、风险放大 。

以捷信消金为例,该公司2018年曾迎来“高光时刻” ,总资产、营业薪资 、净利润分别达到991亿元 、185亿元和13.96亿元,均居当年领域第一;但同样在2018年第一季度  ,该公司曾出现6.58亿元的亏损 ,资产质量下行引发加大拨备计提是利润被侵蚀的主要原因 。这也恰是这家消金公司由盛转衰的开展 。

京东为何势在必得?

2020年,传染病重创短期支出 。在获客成本和逾期风险连续上升的根源下  ,支出金融公司规模增速和盈利水平整体出现下降。但从2021年开展,随着系列促支出法规出台 ,支出金融公司经营状况明显改良,规模增速基本重启到传染病前水平 。其间 ,在线支出获得发生式上升,公众支出习惯的变更也带动支出贷款业务整体线上化转型。2022年,支出金融公司累计发放线上贷款达2.4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6.17% 。

但传染病对于坚守线下模式的原捷信消金无异于灭顶之灾 。2021-2023年 ,该公司经营陷于停滞 ,不良贷款发生严峻侵蚀公司资本 ,且连续3年未发布年报。京东支出金融小股东天津银行披露数据称,仅2023年 ,原捷信消金亏损高达31.99亿元 。在此局面下,捷克派富集团寻求出让股权以自救 ,最后京东集团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 ,出资32.5亿元拿下65%的运维权 ,将这张支出金融牌照揽入麾下。

 

京东为何对支出金融牌照势在必得?它对京东会产生哪些作用 ?一位领域人员在接受调研时解读认为,若能有效融合京东的零售和技术基因 ,京东消金将成为支出金融领域的“新势力”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京东从此次收购中至少有三点获益 :

一是补齐短板。在获得支出金融牌照之前 ,京东在小额网贷业务方面仅有小额贷款公司牌照,信贷规模受限于最高5倍杠杆率。而支出金融公司最高杠杆可达10倍  ,且经营规模不受地域限制 ,将有效放大京东旗下金融板块的信贷扩张水平,一定程度上弥补京东2022年终止参与设立直销银行之憾 。

二是降低成本。消金公司能够在同业拆借市场获得更多融资拥护  ,融资效率远高于小贷公司发行ABS等融资方法 ,且融资利率小于小额贷款公司,有效提升其支出信贷业务的利差空间。

三是加速合规 。京东金融旗下以小贷牌照支撑的“白条”“金条”等网贷业务规模已突破千亿,面临严监管压力较大 。获得消金牌照后 ,通过将业务渐渐迁移至消金公司,京东金融的网贷业务合规性将大为增强,有效降低法规风险。

股权变更、机构更名后 ,京东消金高管团队有何变动 ?新近工商注册资料呈现 ,京东消金的法定代表人 、总经理已变更 ,由京东集团副总裁张含春担任。张含春2017年加入京东 ,是京东技术风险运维有关主管人 。其余8名董事均为原捷信消金董事会成员 ,其中原捷克籍总经理Ondrej Frydrych保留副董事长职务协助过渡。

净利增速远超商业银行

除了自身考量之外,京东强势杀入的支出金融公司的现实江湖是一派什么景象 ?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基于曝光资料和问卷调研 ,对31家支出金融公司2023-2024年的总资产、净资产 、营收和净利润等进行整体梳理,尤其对总资产增速、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总资产收入率(ROA)、净资产收入率(ROE)、净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拨备涵盖率、资本充足率共9个关键指标进行纵横对比解读 。结论呈现 ,相比2023年消金领域发生式推动 ,2024年领域增速高位回稳,部分消金公司的盈利水平波动加大 ,资产质量压力提高 。

2024年末,31家支出金融公司总资产1.38万亿元,同比上升12% ,增速较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年内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营业薪资、净利润同比分别上升7.5%、8.5%和47%;13家披露贷款余额的消金公司2024年末贷款余额合计9729亿元,同比上升13.65% 。上述5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同期42家A股上市银行平均增速 。

 其中,蚂蚁消金和招联消金总资产分别达3137.51亿元和1637.51亿元 ,是仅有的唯二千亿级支出金融公司。被称为消金界的“二强” 。但作为非银行系和银行系消金公司的代表 ,两家消金公司总资产增速“一升一降”,其中蚂蚁消金上升超30% ,而招联消金则下降7.18% 。此外,总资产500亿元以上的消金公司达9家,较2023年提升5家,消金公司第二梯队正快速壮大。

 

在营收指标方面 ,27家披露营收数据的消金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薪资合计1125亿元 ,同比提升约10%,蚂蚁消金、招联消金、马上消金和兴业消金2024年营收均突破100亿元 。

 31家消金公司实现净利润160.5亿元 ,同比上升47% ,远超商业银行 。消金公司净利润增速为何远超营收增速?主要原因是京东完成对原捷信消金的收购后 ,原捷信消金因存量资产重估产生了4.56亿元净利润,较该公司2023年近32亿元亏损实现大幅改良。如剔除这一作用,则30家消金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1.5% ,仍然远胜商业银行连续低迷的净利增速 。

 “二强”之一蚂蚁消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速为20倍。蚂蚁消金净利润增速为何如此奇高?该公司曝光数据呈现,2023年完成增资后其资产规模同比上升125%  。根据监管条例,新增贷款需在发放时计提拨备(风险准备金),短期内大幅提升的拨备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显著压缩同期净利润,引发2023年该公司净利润异常偏低 。

除蚂蚁消金外,营收超百亿的其他3家头部消金公司招联消金 、马上消金和兴业消金2024年营收同比实际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招联消金和兴业消金2家银行系消金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出现“双降”,业务变更迹象明显。究其原因 ,是适应新监管要求、应对外部风险压力和自身业务转型合规之下的主动作为。

盈利水平分化大

31家支出金融公司 ,哪家盈利水平最强?

净利润率侧重对主营业务最后盈利水平的考察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测算发现,2024年消金领域整体实现净利润率14%  ,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但摒除原捷信消金资产重估的作用,则2023和2024年的净利润率基本持平。

从具体公司表现看,京东消金、蚂蚁消金、平安消金、盛银消金和唯品富邦消金等5家消金公司净利润率超过20% ,京东消金以89%净利润率排名第一;而兴业消金 、中银消金 、南银法巴消金、长银五八消金 、金美信消金和蒙商消金等6家净利润率低于10%,其中,蒙商消金和中银消金净利润率不足1% 。与2023年相比 ,26家可比消金公司中,净利润率提高者有11家,下降者有15家 。除重组的京东消金外,蚂蚁消金净利润率提高幅度最大,而长银五八消金的净利润率降幅最大。


 

ROA(平均总资产收入率)和ROE(平均净资产收入率)则分别侧重资产回报和股东回报角度衡量盈利水平。2024年,31家支出金融公司整体ROA为1.23%,ROE为12.37% ,两项指标分别高于42家上市银行平均水平0.49个百分点和3.05个百分点,增幅分别为66.2%和32.7%。这呈现消金公司机构资本对应的盈利水平和股东回报均显著高于旧有商业银行。其中 ,马上消金的ROA 、ROE分别达3.33%和18.32%,均居31家消金公司第一。

不良资产折扣率最低至0.2%

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压顶之际,支出金融公司的资产质量更优抑或更劣 ?

31家消金公司中,仅有5家披露了2024年的不良贷款率 ,较2023年下降9家。除盛银消金不良率同比微降1个基点外 ,其余4家消金公司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不良率的上升只是消金公司资产质量承压的“冰山一角”。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根据银登网及各消金公司官网披露的转让公告进行专项汇总结论呈现,2024年以来,消金公司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全年不良资产转让交易额超400亿元 ,仅次于股份制商业银行;2025年尚未过半 ,截至6月10日,消金公司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已达109批次 ,涉及15家消金公司,不良贷款合计近290亿元  。

 其中 ,中银消金发布不良资产转让批次最多达55批次 ,而招联消金转让不良贷款规模最大达85.3亿元,相当于该公司2024年末贷款余额的5% 。但这一比例并不是最高的 。湖北消金2025年已发布10个批次不良资产转让公告 ,合计转让不良资产31.4亿元,而该公司2024年末贷款余额近165亿元 。换言之 ,拟转让不良资产占贷款余额高达20% 。从实际转让结论看 ,2024年以来 ,转让折扣率连续低迷 ,中银消金等银行系支出金融公司的个别不良资产包转让折扣率低至0.2%  。

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必然严峻侵蚀净利润 。如上文所述,在2025年上半年 ,净利润率低于10%的6家消金公司中,兴业消金 、中银消金、南银法巴消金、长银五八消金和金美信消金5家进行不良资产转让 ,合计规模占同期不良贷款转让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不良资产处置的直接成果之一 ,便是消金公司在拨备涵盖率方面坚守合规 。5家消金公司披露,2024年末拨备涵盖率均高于150%,全部达标。但除马上消金拨备涵盖率同比继续提高外 ,其余4家消金公司拨备涵盖率同比下降 ,其中蒙商消金拨备涵盖率仅163%,逼近监管要求。

小米消金等4家资本充足率接近红线

最低资本要求 、监管审查和市场约束机制被称为金融机构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 ,其中资本充足率是“最低资本要求”的关键补充 ,亦是衡量金融机构可连续经营水平和风险抵补水平的关键监管指标 。2024年1月1日起,支出金融公司需遵照《商业银行资本运维办法》的有关条例 ,定期披露自身的资本运维第三支柱有关现状。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证 ,2024年末,26家消金公司通过官网披露了资本充足率指标,平均资本充足率14.77% 。其中 ,最晚成立的建信消金资本充足率最高 ,达70.48%;而小米消金 、中信消金、北银消金和盛银消金4家的资本充足率已不足11%,接近8%的监管最低要求 。此外,兴业消金 、南银法巴消金 、京东消金 、宁银消金和中邮消金尚未在其官网披露资本充足率及资本运维第三支柱有关现状 。

 

与2023年相比,消金公司资本充足率均值提高了1.39个百分点。这呈现消金领域资本抵补水平连续增强 。其中,2024年3月施行的《支出金融公司运维办法》将消金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从3亿元提高至10亿元 ,当年 ,4家消金公司完成了注册资本增资;2025年上半年,中信消金、锦程消金 、唯品富邦消金也完成了各自的增资计划,注册资本达标的消金公司数目增至25家 。尚有盛银消金、金美信消金 、晋商消金 、蒙商消金、幸福消金和北银消金等6家消金公司因工商注册变更尚未完成、盈利水平有限或股东增资意愿不足等原因 ,尚未达标。

如何“小而美”?

随着京东消金公司的重磅进击,支出金融机构必将迎来变局。消金“二强”的资产规模在中国近4000家商业银行中分别可以排到第98名和第147名,超过32%的城商行和98%的农商行 。做大还是小而美,消金公司如何选择?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在金融助力提振支出的大根源下 ,支出金融公司角色独特 ,正处于难得的法规风口期 。经过近年来整顿变更 ,消金公司的合规度有了显著提高 。但支出金融市场竞争激烈 ,特别是商业银行近年来渐渐下沉方向客群,小额贷款公司等依托网络助贷平台提高中端客户业务占比,原有的差异化客群分层逐渐模糊 ,特别是在中等薪资客群方面 ,三方展开激烈竞争  。竞争之下 ,支出金融公司的自主获客水平 、自主定价水平、自主风控水平等核心水平亟待提高 。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中发现  ,大型银行或大型网络平台机构参股的消金公司尚能凭借股东的客户资源导流实现业务的连续上升,而非银行系或小型银行旗下的消金公司更多依赖网络助贷平台实现获客、定价和风控。在与网络助贷平台协作中,助贷平台在数据数据方面处于垄断地位  ,消金公司无法获得客户的底层根本数据 ,而助贷平台通过“精选”贷款定价与额度,设定审批通过率下限等方法 ,事实上主导了风险决策与贷款发放 。支出金融公司既不能积累客户资源 ,又不能通过根本数据的运算解读提高自身风控模型有效性 ,核心风险运维水平“有名无实” 。

如何破局 ?金融监管部门曾倡导,支出金融公司要将自身打造成为“小而美”的专营化、专业化支出信贷机构。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据此提议 ,支出金融公司要摒弃商业银行“规模为王”既有推动思路 ,持续向适合的客群供给合适的产品,并且避免方向客群的过度下沉;把金融支出者权益保护的理念、体制机制深度融入公司治理体系,突出投诉考核导向 ,提高多元化解支出纠纷的水平;坚守风险为本监管底线,连续完善线上线下贷款“三查”制度  ,强化中低薪资客户精细化运维 ,增强识别客户风险水平  ,强化外包机构的准入及日常运维;强化领域自律和数据披露约束机制 ,以扭转公众对消金领域“污名化”,树立领域正面形象 。

本文由https://xiangyin.pcartrip.com/html/54f799938.html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京东巨资揽入牌照,31家消金公司江湖还是黄金场?|消金机构深调研①, Wetrade环球焦点sitemap 0.2131s , 4909.9296875 kb